培养乐观积极孩子的方法

1201

如何培养乐观积极的孩子?

点下方收听主播诵读美文

图片

        在微信圈里有一段时间都在转发“费斯汀格法则”,文中说到生活中10%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,而另外的90%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。并且,并由此引出了一个名词——情绪管理。

        从事青少年心理工作以来,经常听到父母们或者老师们“抱怨”孩子没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劲儿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也不妨回忆下自己或者身边的孩子们,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不同:同样一件事情,有的孩子乐于接受,而有的孩子却表现的悲观失望?有的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,有的孩子眼里却是全是灰色的?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?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之路有什么巨大的影响?这就关乎到一个根本心理问题——家长有没有关注自己的孩子内心是否乐观!

        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没有浓厚的兴趣,就没有成长的动力;有人说习惯是最好的品质,没有良好的习惯,就没有成长的保障。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,孩子是否乐观——其实是教育成败的最重要标志,因为兴趣与习惯——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1964年,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心理学博士做了一个实验,由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,引出“习得性无助”这个概念。实验过程是:一个箱子内信号与电击相匹配,同时还有另一个箱子相辅助,如果狗跑到另一个箱子就停止电击。可是在实验中却发现,遭到电击时狗狗根本不会跑到另一只箱子躲避电击,却是趴在原地一动不动。

        由这个实验,心理学家得出了“习得性无助”概念: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情时的反应,通常是连试都不试就放弃了。无助的动物和人呈现出同样的被动、缓慢、悲伤、无食欲、失去气愤的能力。那么为什么当今的很多很多孩子会有“习得性无助”的行为,这就要看家长是如何“训练”出孩子的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从本质上讲,悲观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,这种方式会产生巨大而毁灭的后果,包括情绪抑郁、退缩、较低的成就感、甚至不健康的身体。所以,离开悲观、建立乐观是很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既然乐观那么重要,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呢?

养成良好的解释风格(或解释能力)

        我们把解释风格的标准设了三个维度:永久性、普遍性与个人化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些概念的差别:永久性——指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;普遍性——指起因影响许多情况;个人化——即起因就是我,而不是其他人或者其他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要养成孩子把解释风格改变为暂时的、特殊的和改变的。比如当爸爸生气训孩子时,
学会把“永久性解释”——我爸爸是世界上脾气最坏的爸爸,
用“暂时性解释”——“我的爸爸特别生气时才会有这样的坏脾气”来替代。
把“普遍性解释”——所有老师对我都不公平,
用“特殊性解释”——“某一位老师对我不公平”来替代。
把“个人化解释”——我是个数学很差的孩子,
用“改变性解释”——“我这次数学没有考好”来替代。

        通过训练我们往往会发现,解释风格的改变,会让孩子对于问题的存在避免了长久的认知伤害。每当出现问题时,孩子就会自动尝试去改变,而不是一旦陷入——就永远都没有办法改变的糟糕情绪中。

.

学会“表现满意”而不是“感觉满意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表现满意”——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。比如在生活或者学习中,成年人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,进行真实具体的表扬,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而“感觉满意”——是抽象的、模糊的,比如“你真是个好孩子”这样表扬,只能让孩子仅仅是在短暂时间感觉有价值,但是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好。

        因而,父母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具体,让孩子体会到“表现满意”。

避免“贴标签”

        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中,避免使用“贴标签”的语言,比如“你真笨!”、“你的数学怎么那么差!”、“你真是个让人讨厌的孩子”、“你太懒了。”等等,因为“标贴”一旦贴上,孩子们就会将失败归罪于自己能力差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非常可怕的,因为当孩子以自己笨、懒、学习差、讨厌等这些悲观解释来面对失败时,会使孩子害怕去尝试、害怕面对失败,会造成他们无助性消极习惯产生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可以就具体某件事来提醒孩子,比如:“这次”数学没有考好,“今天”没有打扫自己的房间等,让孩子就具体事件就事论事来认识而不是全面否定,孩子就可能通过行为来改变具体事件,从而变得乐观和充满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 成年人懂得如何培养乐观积极的孩子,才能让孩子自信乐观,才能让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!

        作者:吕建锌

.

.
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