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男女结婚第一夜叫洞房?

1610

宋人洪迈在《容斋随笔》里,提到老话有说人生四大幸事:

久旱逢甘雨,他乡见故知。
洞房花烛夜,金榜挂名时。

洞房花烛可以和其它三大事相提并论,可见这男女新婚,是多么头等重要的事儿。

点下方观看视频 

“洞房”这个词由来已久,直至现在,居住的房屋形式早就改变了,我们仍旧把结婚第一夜叫做入洞房,婚宴后宾客嬉闹新人叫做“闹洞房”。而不会讲成入楼房、闹楼房。那么,“洞房”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

从传说中看洞房的由来。

三圣母和洞房

相传当年秦始皇造了阿房宫后,在全国各地挑选美女送进宫去供他玩乐。

山西有一绝色佳人,在家排行第三,所以唤作三姑娘。三姑娘娉婷窈窕,若清水出芙蓉,因美貌被选入阿房宫。三姑娘性情刚烈,是个很有想法的姑娘,她不愿沦为附庸玩物,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,从宫墙翻了出来,越过骊山逃往家乡。

三姑娘路经华山险道时,相遇了书生沈博。沈博亦恨秦始皇焚书坑儒,听了三姑娘的故事后,心生同情,更为她清醒勇敢的行为所钦佩。两人结伴同行,相叙良久,各自心生赞叹,互为好感。

二人相见恨晚,遂于华山的一座山洞里私定了终身,以天地为盟誓,结为夫妻,姑娘和小伙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
三姑娘和沈博的故事为人所传诵后,人们皆为她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所打动,在通往华山顶峰的路上修建起一座庙,为三姑娘塑像,称她为三圣母。

后世唐人根据三姑娘这个民间传说,润色创造出以三圣母与书生刘颜昌的爱情故事,进一步为世人所知晓,因为三姑娘在山洞定终身这个传说,人们就把结婚的新房称作为洞房。

.

尧与鹿仙女

上古时期,尧代帝挚为首领,励精图治,亲自访历民间疾苦。

这一日,他行至牧区,忽一阵暗香袭来,有一个美丽女子手持火种飘然而过。尧为其绝世容颜所倾倒,问及牧民知她是鹿仙女。自此尧相思成疾,寝食难安。

于是尧带着四个大臣遍访晋南,终于有一天,他看到一头灵动的梅花鹿从姑射山悠然走来,尧当下就知道,它就是鹿仙女!便立即迎上前去,突一斑斓巨蟒迎面袭来,尧避之不及,危极之下,鹿幻化成仙女,手指对巨蟒一指,那巨蟒便惊恐而逃。

尧年方二十,相貌堂堂、英气逼从。鹿仙女对尧也是怦然心动,更感念尧寻她的诚心,于是与尧陷入爱河,谛结佳缘。二人在姑射山举办婚礼,祥云环绕、百鸟合鸣。人们但见一簇火光摇曳于洞顶,流光溢彩,此后,世间便将新婚的房子称之为洞房了。

.

黄帝定一夫一妻制

黄帝战胜了蚩尤后,建立了部落联盟,天下初定。

彼时中原大地的男女关系还是处于男的女的乱追着跑的阶段,经常会发生不同部落的人为了抢一个女子或男子大打出手的局面,纷争不断。

刚刚安定的团结还需要巩固,很可能因为“抢婚”而激化矛盾又开始分裂。黄帝想改变这种“不正之风”,又苦于没有对策。

这一日,黄帝巡视部落,看到有一家人居住在洞穴内,为了防止野兽入侵,他们还在洞穴外用石头垒起了一圈围墙,留了一个仅供单人出入的门口。一个想法顿时在他的脑子里酝酿了开来。

黄帝跟众臣说,日后将一男一女配成一对,结婚的时候部落的人都来庆贺,举行礼仪,上拜天地,下拜父母,夫妻交拜。意在宣告众人这两人已婚配。

随后将两人送进一个洞穴中,由双方父母送饮水食物,让小夫妻在洞里单独相处一段时间,学会怎么过日子。

经过婚配的男女,就不能再被骚扰,同时他们也不能再抢别人。仓颉为此特地写了个法规,慢慢父母们都知道给自己的儿女们挖洞穴垒围墙,结婚当天送进洞房里相处,群婚的传统就逐渐消失了。“洞房”的说法就延用了下来。

.

从诗句中看“洞房”的演化

叶嘉莹先生在《珈陵讲赋》里提到庾子山的一段话:“岂必连阙洞房,南阳樊重之第;”庾子山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,他这句里提到的洞房,跟现在的洞房意思完全不一样。洞房在这里有幽深的意思,房室之深邃者就叫做洞房。

同样的释意再看汉代司马相如的《长门赋》,这是陈阿娇失宠于汉武帝后,重金委托司马相如所作的一篇骚体赋,极尽幽怨哀婉,表达出一个被抛弃的女性的抑郁之情。其间有一句“悬明月以自照兮,徂清夜于洞房”,只有天上的明月照耀着我,清冷的夜紧逼幽深的房间。这时的“洞房”,仍作为幽深、深邃的房间来用。

时至唐代,“洞房”这个幽深的房间,被赋予一丝暧昧的色彩,以喻闺中“闲情”。譬如初唐乔知之的《倡女行》中,有句“莫吹羌笛惊邻里,不用琵琶喧洞房”,这里的洞房并非新婚夫妇的房间,而是伺弄风月的内室。这时候洞房涵义的转变是很微妙的,不是所有的诗里都用以这样调侃。

看岺参的《春梦》里,洞房就仍然指代房间,“洞房昨夜春风起,故人尚隔湘江水”,昨夜的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,让人想起已是春天,于是想到了在湘江之滨的伊人。这是作者表达友情的诗作,洞房的意义仍未转变。

到了唐中期,洞房一词经历在“房室”与“内室”的胶着后,其意义进一步糅合,成为一个既正式又表情爱的词:即男女新婚之夜的婚房。

诗人朱庆馀在《近试上张籍水部》中写下一句“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”是从一个新婚女子的角度来写的,洞房里昨夜红烛彻夜通明,新娘梳妆打扮等待拂晓的时候去拜见公婆。

唐以后,洞房完全就指代新人的婚房了。最出名的诗句就是上文中提及的宋人洪迈的“洞房花烛夜”了。

.

结语

关于洞房的传说,远不止本文提及的三个版本,但是在各种流传的版本中,万变不离其宗的都是山洞,不管是三圣母定情的山洞,还是尧与鹿仙女结缘的山洞,抑或是黄帝定下的将新婚夫妻送进山洞,洞房的根本在这个“洞”字上。联系远古人类的穴居生活,洞房由山洞而来的推测还是有些靠谱的。

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人们从洞穴居住到建造房屋,最早的对于洞房的说法却沿用了下来。就像我们很多地区的方言,依旧将土豆称为“洋山芋”一样。尽管历史变迁,语言习惯没有更改。

通过从南北朝到宋朝的诗句,我们看到洞房在语义上的嬗变,文学是词语的一大推动,很多词义的改变都缘自于文学的影响。比如我们现今通过网络语言,创造并改变了不少词的本义。

一直觉得汉语言有独特的含蓄的浪漫性,结婚当夜的一切旖旎风月,尽在一句“洞房花烛夜”里了,其韵无穷……

.

洞房花烛夜的由来

.

点下方收听主播诵读美文 

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; its file name is 0%E4%B8%8B%E9%9D%A2-1.gif
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; its file name is 音頻動畫.gif
.

关于“洞房花烛”的由来的民间故事关于“洞房花烛”的由来的民间故事
  传说很久以前,新婚之夜人们考虑到新娘初次和男人同床共枕,非常害羞,所以在洞房里面从不点灯,新郎、新娘直到第二天天亮后才能看清对方的模样。说起“洞房花烛”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。具体是怎么样的呢?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  “洞房花烛”的由来

  从前有个富家子弟田秀才,饱学诗书,能文善对,算得上是当地的才子之一。这一年,田秀才经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与邻村的张姑娘订下婚约。张姑娘出身书香门弟,在父兄的感染和熏陶下,从小就喜欢学习四书五经。由于她聪颖好学,才思敏捷,长大后能作文写诗,出联对句,亦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才女,她与田秀才的婚约可谓门当户对。

  话说这一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是田秀才大喜之日,许多亲朋好友前来贺喜,喜庆的场面一直延续到玉兔高升方才结束。田秀才安排好亲朋好友,来到了漆黑一团的洞房,正要和新娘亲热,却听坐在床上的张姑娘说道:“且慢,相公既是秀才,理应博学多才。现在我出副上联你来对,对得上我们夫妻同眠,对不上咱们各睡各的。”

  田秀才知道张姑娘是个才女,但他自恃自己是个秀才,并没有把张姑娘的话放在心上,满不在乎地说:“那就请娘子出联吧。”

  那知张姑娘早有准备,随口说出了上联:“你们秀才经常在阁楼里挑灯夜读,我就以此出个上联请相公对:点灯登阁各攻书。”

  “点灯登阁各攻书?”田秀才听罢不由暗自吃惊,这个上联里的“灯”和“登”、“阁”和“各”是同音字,也就是说这是一副谐音联,很不好对。他抓耳挠腮地想了半天,竟然对不出个合适的下联来,只好悻悻地离开了洞房。

  其实张姑娘的本意只是想试试田秀才的才学,和他开个玩笑而已,并非真的想让自己在新婚之夜独守空房,没想到田秀才对不出下联竟然真的离开了洞房。她想叫住田秀才,却又不好意思开口,只好任由他去。

  过了一会儿,张姑娘听到脚步声,知道田秀才又回来了,心里非常高兴,嘴上却问道:“怎么,对出下联来了?”

  黑暗中,张姑娘只见田秀才的身影稍微迟疑了一下,然后一句话也不说,径直来到她身边,抱住她使劲地亲个不停。张姑娘心想,田秀才肯定没有对出下联,不好意思开口,也就没有继续追问,只是任凭他宽衣解带,和他共享云雨之欢。奇怪的是完事之后,田秀才竟然穿好衣服,一言不发地离开了洞房。

  正在纳闷张姑娘纳闷之时,田秀才再次返回到洞房,一进门就非常高兴地说:“娘子,我对出了下联:移椅倚桐同赏月!怎么样?”

  聪明的张姑娘闻言暗叫一声“不好”,连忙问道:“你出去后没有再回来过?”
  田秀才说:“我这不回来了吗。”
  张姑娘很希望他这是第二次,遂又追问道:“这是第二次?”
  田秀才有些不高兴,说:“娘子问这话是什么意思,难道我还能回来几次不成?”

  张姑娘不言语了,知道刚才和她同床的并非田秀才本人,一时羞愧得无地自容。想起新婚之夜本想和新郎开个玩笑,没想到竟然被坏人钻了空子,发生了这样丢人显眼、对不起田秀才的事,她心里那个悔呀简直就没法用语言来形容。就这样张姑娘越想越气,越想越后悔,觉得明天白天无论如何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和田秀才,遂趁田秀才熟睡之机,摸黑写下遗书,说明情况,然后用三尺白绫上吊自尽了。

  董县令伸冤

  第二天早晨,田秀才发现新娘上吊自尽后,抱着张姑娘的遗体哭得死去活来。随后,他拿着的张姑娘的遗书来到县衙,击鼓呜冤。

  县衙里的董县令是位清官,他仔细看完张姑娘的遗书后问田秀才说:“你从洞房出来后都去过那里?张姑娘让你对对联的事你都告诉过谁?”

  田秀才说:“我从洞房里出来后径直去了书房,因为书房里有跟我一块读过书的5个秀才,他们昨天晚上喝完喜酒没有回家,我把他们安排在书房里休息。来到书房后,他们几个正在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着又圆又亮的月亮。见我来到书房,他们都感到非常奇怪,追问我说,人常说,春宵一刻值千金,你不在洞房里陪新娘跑到这里来干什么。因为我没有对上新娘的对联,觉得很没脸面,所以没好意思告诉他们真正的原因,只是搪塞了几句,然后假装和他们一起赏月,实则绞尽脑汁,苦思冥想着张姑娘的对联。过了一会儿,由于月光移动,书房里看不见月亮。有人提议把椅子移到屋外去,得到了大家的响应。于是我们几个人端着椅子来到了户外的桐树边继续赏月。此情此景我突然来了灵感,对出了下联,连忙跑回洞房去告诉新娘,却万万没有想到此前已经有人混进了洞房。”

  董县令叫来5位秀才,经大家相互证实,从田秀才来到他们中间到田秀才回到洞房里的这段时间里,共有3个人先后离开,这3个人的都说他们离开是为了解手。

  显然,冒充新郎混进洞房的人就是这3个人中间的一个。董县令把这3个人叫在一起,先是一言不发,足足地看了他们有一袋烟的工夫,然后他一边用眼睛紧紧地盯着3个人的脸,一边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:“张姑娘在遗书里写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诱奸她的人背上有个肉瘤。”

  “啪”,董县令突然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,大声说道:“付秀才,还不快快从实招来!”

  董县令话音未落,只见付秀才“扑通”一声跌倒在地,连声说道:“我招,我招。”

  显然,董县令和罪犯打的是心里战,他先是一言不发,紧紧地看着他们,目的就是给罪犯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。随后,他又谎称张姑娘的遗书里写有罪犯的特征,旨在观察三人的听到此话后的第一反应。结果他很快便发现付秀才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,双腿在微微发抖。他见火候已到,又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。付秀才的心里防线果然顿时崩溃,乖乖地招供了自己的犯罪事实。

  洞房血案虽然很快就告破了,但它提供给人们的教训却是非常深刻的。痛定思痛,人们发现新婚之夜洞房里没有灯,黑洞洞的,新郎、新娘看不清对方的面目,很容易让心术不正的钻空子。所以从那时起,青年男女结婚时,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洞房里点燃了蜡烛。实践证明“洞房花烛”大大增加了洞房的喜庆气氛,为喜庆的婚礼增色不少,这个习俗也因此一直流传了下来。

.


.

.

.